實施全國第一次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是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自然災害防治能力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具體行動。地震災害風險普查是全國第一次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
四川是多震強震省份,全省78.2%的幅員面積位于基本設防烈度7度及以上地區(qū),是全國受地震災害影響最嚴重的省份之一。因此,查明地震災害致災風險,摸清全省地震災害風險隱患底數(shù),客觀認識全省地震災害綜合風險水平,形成全省地震災害防治區(qū)劃和防治建議,為我省科學開展地震災害風險防治工作提供支撐,不僅是完成國家和黨中央交辦的重大工程任務,也是我省防震減災實際工作中面臨的一項十分緊迫的重要任務。
第一次開展地震災害風險普查工作,沒有經(jīng)驗可循,怎么辦?有這么一群人,他們主動擔當,勇挑重擔,兢兢業(yè)業(yè),苦干深鉆,竭誠為民,從試點到全面普查,圍繞“摸清地震災害風險”目標,克服了地震災害風險普查中的種種難關,闖出了“四川路徑”,為地震災害風險普查提供了一份滿意的“四川答卷”。他們就是四川省地震局地震災害風險調查與評估創(chuàng)新團隊。
這群由80后和90后青年技術人員組成的創(chuàng)新團隊,圍繞地震災害風險調查與評估關鍵技術,開展了大量的科研攻關。團隊成員承擔或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項,國家重點研發(fā)項目課題或子課題共計12項,省部級項目7項,廳局級科研項目10余項。申請國家發(fā)明專利4項,其中2項已經(jīng)獲得專利證書;獲得國家實用新型專利5項;發(fā)表SCI論文6篇;在中文核心期刊及以上發(fā)表論文數(shù)十篇;主持行業(yè)或地方技術標準編制3項;獲得軟件著作權20項;獲得中國地震局優(yōu)秀防震減災成果獎2次,中國測繪科學技術獎一等獎1次。
通過科研攻關,創(chuàng)新團隊建立了承災體調查、致災因子調查、承災體脆弱性評估、致災因子危險性評估、地震災害風險評估關鍵技術體系,為實施四川省地震災害風險普查工程奠定了堅實的技術支撐。不僅如此,創(chuàng)新團隊成員還作為地震災害風險普查工程實施的骨干力量,全面圓滿地完成了工程實施。他們采用遙感技術,提取了全省近1800萬棟房屋基礎數(shù)據(jù);全面完成了全省1:25萬地震構造圖、重點市縣1:5萬活動斷層分布圖、地震工程地質鉆孔資料、房屋建筑抽樣詳查等共計約16835條調查數(shù)據(jù)的獲取、處理、質檢、驗收與成果匯交;全面完成了省級地震災害風險評估與區(qū)劃工作,形成評估類數(shù)據(jù)約1054萬條,編制了全省危險性圖件、地震災害風險分布和等級圖件等圖件共計29幅,完成了省級地震災害風險評估與區(qū)劃報告編制,并通過專家評審;為市縣地震災害風險評估與區(qū)劃提供有力技術支撐,制作了市縣地震災害風險評估與區(qū)劃報告模板,開展了多次技術培訓,完成全省183個縣、21個市州的地震災害風險評估與區(qū)劃結果切分和相關專題圖的制作,每個縣或者市州35幅圖,共計完成7135幅專題圖的繪制。
四川省是全國第一個實現(xiàn)省市縣三級地震災害風險評估與區(qū)劃工作的省份。關鍵技術問題的解決,海量工作內容的完成,凝聚了團隊成員多少次加班和多少個不眠之夜的心血!但這還不夠,在全面完成風險普查任務的基礎上,創(chuàng)新團隊立即馬不停蹄地思考如何深度應用普查成果,如何發(fā)揮普查成果的減災效益。他們認真思考,積極探討,在風險普查成果應用方面,也走出了四川特色路線。團隊構建了四川省地震災害風險評估本地化技術體系,以及本地化的技術標準,基于科研成果和普查成果數(shù)據(jù),規(guī)劃并建設了本地化的四川省地震災害風險評估和服務平臺,不僅可以為省市縣政府部門開展地震災害風險防治工作提供有力支撐,還可以為國家能源戰(zhàn)略等提供地震安全支持。他們應用風普成果,在瀘州開展了針對頁巖氣開采的地震災害風險評估與防治對策服務,在保障資源充分利用的情況下有效的降低了瀘州市頁巖氣開發(fā)區(qū)的地震影響。
地震災害風險調查與評估創(chuàng)新團隊的事跡還有很多,成果還有很多,同時,他們想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不管前路有多長、多難,他們將始終發(fā)揚苦干深鉆的精神,竭誠為民,堅定不移地在減輕地震災害風險、保護人民生命安全的路上勇敢前進。